李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沈阳内涝预防与整治的提案》收悉,对加强我市内涝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针对提案,我局高度重视,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基本情况
(一)排水设施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现有排水管渠总长度6789公里,排水泵站总计163座。其中:中心城区市管、沈河、和平、皇姑、铁西、大东、于洪、浑南、沈北、沈阳经济开发区、苏家屯现有排水管渠总长度6265公里,泵站147座。辽中、新民、法库、康平现有排水管渠总长度523.21公里,泵站16座。其中:市水务排水集团负责市管排水管渠463公里、54座排水泵站设施管理工作,其余设施按照属地划分,由各区政府排水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二)城市排涝系统
城市的主要排水出口有17个,其中:南部排水系统有精勤、新五爱、龙王庙、工农、罗士圈、凌空6个出口;西部排水系统有仙女河泵站、滑翔泵站、张士乙泵站3个出口;北部排水系统有崇山西泵站、崇山东泵站、新北泵站、联合路泵站、北三泵站、五库泵站、北陵公园泵站及新三面闸泵站8个出口。沈阳市按区域形成了南部、北部、西部污水系统和浑河、细河、南运河、新开河雨水系统,此外还有沈阳经济开发区、浑南地区、东部地区、三个相对独立的排水系统及各郊区、县(市)独立排水体系,形成的城市排水系统在城市防汛排涝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2017年初,住建部和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建设的通知》(建办城函〔2017〕43号),将我市列为全国60个内涝灾害严重的城市之一,要求立即开展补短板工作。2017年7月14日、8月17日,两次短时间强降雨,也暴露了我市排水防涝系统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设计标准低
老城区现有排水管渠的建设标准多为设计重现期0.33-0.5年,张士、浑南等地区后期建设的大多为1年(沈阳现行设计重现期标准一般地区为3年)。由于设计标准低,排水系统整体排放能力不足,设施应对短时强降水能力不强,遇降雨历时较短、暴雨强度较大等情况,短时间内城市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行,易造成城市内涝。目前,我市排水能力相对有限,如遇中雨级别降雨时,部分溢流口向河内溢流混合污水;当遇有大雨及以上级别降雨或每小时超过20mm以上级别降雨时,部分低洼地区街路会产生积水,沿河泵站向河里排放混合污水。一般情况下, 街路积水会在降雨过后2至4小时左右消退。
(二)部分排水管网老化严重
我市排水管网修建时期不同,其中80年代以前修建的排水管渠约占70%以上,管道设计标准低、老化淤积较严重,个别管道腐蚀严重,造成排水管道易塌陷。
(三)排水维护设备严重落后
目前我市排水维护设备、机具仍然以80年代的卷扬机为主,缺少先进的管道疏通机械设备,导致暗渠、过河导虹管道以及较深排水管线缺乏相应的维护手段,设施维护不到位。
(四)地铁、基建等在建项目对排水管网影响较大
一方面工程降水增加了现有排水管道负荷,另一方面由于工程迁改造成了排水管道出现缩径、倒虹、混接等问题,降低了整体排水管网的工作效率。
三、工作开展情况
(一)排水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情况
多年来市政府对城市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高度重视,积极筹措资金,不断组织有关部门研究相关措施,并逐年组织实施,城市排水设施建设、雨污分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市自然资源局于2013年编制完成了《沈阳市排水(雨水)排涝综合规划方案》,规划改变了以外排为主的排水系统规划建设模式,结合降雨、气象等因素,按照“渗、蓄、排、防、管”相结合的思想,统筹排水系统各个环节,进行完整系统的规划。一是渗蓄系统。借鉴低影响开发理念,采用低势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对小区和道路进行雨水渗蓄,从源头上实现雨水径流减量控制和利用。二是蓄滞系统。结合城市绿化带、广场、公园等设施,规划建设超出雨水管网接收能力的涝水蓄滞设施,减轻城市内涝灾害,同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三是排水系统。按照高标准规划建设及改造雨水管道、泵站及城市内河等系统,设置强排泵站,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四是管理系统。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制定暴雨时的交通导改方案,完善法规和标准,在规划设计、审批、验收以及运行维护等各环节加强精细化管理。
(二)完成《沈阳市排水防涝补短板行动方案(2018—2020年)》编制工作
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的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工作要求,原市建委(市城乡建设局)、市城建局(市市政公用局)、市规划局(市自然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在《沈阳市排水(雨水)排涝综合规划》的总体框架下,针对目前沈阳市内涝特点及原因分析,完成了《沈阳市排水防涝补短板行动方案(2018—2020年)》编制工作。《方案》自2017年8月起草,2017年9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和市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2017年10月12日正式印发。
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北京、上海、长沙、合肥等国内先进城市经验,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了充分论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改造原有的“排水管渠+应急管理”的排水防涝体系,构建“源头减排、管渠提标、排涝除险”等工程性设施和应急管理等非工程性措施相协调的“3+1”排水防涝体系,确立了排水防涝“小雨不外排、大雨不积水、暴雨不内涝、大暴雨不成灾”的排水防涝系统建设目标;构建了东部拦蓄、南部强排、西部北部扩容的排水防涝规划总体格局;计划通过3年的努力,补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的关键短板,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到2020年,城市重点区域排水河道、区域排水(雨水)干线和泵站排水能力达到国家3年一遇标准(34.2mm/h),发生3年一遇标准以下降雨时,实现地面不积水;发生50年一遇标准(71.6mm/h)以下降雨时,实现城市重点区域不发生内涝灾害。到2020年,基本建立源头减排、管渠提标、排涝除险和应急管理的排水防涝体系,共计4类98项工程,计划总投资53.3亿元。
(三)项目进展情况
1.一期工程完成情况。按照《方案》总体工作安排,沈阳市排水防涝补短板2018年项目一期工程共实施51项253个具体工程,总投资19.2亿元,清除易涝点59处(2018年统计积水点总计114处)。新建排水干线15条,总长度25公里,达到国家三年一遇标准;新建调蓄池6座、调蓄湖1处,调蓄容积共40万立方米,实现涝水延时2小时以上错峰排放;改造泵站21座,强排能力提升至1.35倍(由40立方米/秒提高至54立方米/秒),确保管线末端出口安全稳定;改造水系出口,泄洪能力提升至3.3倍(由32立方米/秒提高到106立方米/秒),保证城市排涝出口安全高效;管渠清淤275公里,清除淤泥11.3万立方米,恢复管渠设计排水能力。结合与排涝一期同步完成的南运河截流干管、北运河截流干管,形成了浑河(浑北老城区)、北运河雨水系统骨干网架,为实现区域系统全面达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建调蓄池和管线总存蓄能力新增88万立方米,将浑北老城区现状雨水系统存蓄能力提高至1.3倍,极大增强短时强降雨的调节排放能力。
2018年排水防涝一期项目完成后,南北运河沿线6个子系统(联合路、新北、北三、昆山下坎子及南运河东部、西部)干线建设完成,达到国家3年一遇标准,覆盖汇水区域约36平方公里。经排水防涝一期改造,消除52%的积水点位,曾经积水严重、制约交通出行柳条湖立交桥、惠工街转盘、零公里地道桥及工农路等传统积水点位在2019年汛期得到明显改善。
2.正在实施的二期一批项目。实施32项工程,计划投资3.5亿元,其中,新建雨水管渠工程26项,共21公里,新建改造泵站5座,建设六零干渠下穿铁路1项。目前由市水务局牵头,市水务集团正在积极推进中,预计年底前完成。工程竣工后通过支线接入,排涝系统整体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3.二期二批拟实施安排。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拟实施89项工程,其中改造水系出口4项、新建雨水管渠工程66项,新建改造泵站14项、简易工程4项,管渠清淤工程1项。2019年95处积水点中,二期一批计划解决11处,其余84处积水点位二期二批计划安排89个项目,总投资24.9亿(不含征拆资金)。一是改造水系下游出口。共计4项工程,总投资约3.6亿元(不含征拆资金)。包括北分干渠、小浑河、细河等3条河道拓宽整治,生态调蓄设施完善1项。二是管渠工程。雨水管渠工程66项,总投资约14.2亿元,总长度80公里,系统工程包括昆山系统19项、铁西(肇工)系统8项、精勤系统2项、张士甲乙泵站系统1项、长白系统1项、崇山东(七二四)系统5项、浑南系统3项、和平大街系统8项等8个排水子系统,解决47处积水点,另有单体工程19项解决外围12处零星积水点。三是泵站工程。新建改造泵站共计14座,总投资约6.6亿元,解决5处积水点。四是简易工程。共计4项计划投资0.4亿元,解决20处积水点。新建行泄通道6处;开展零星积水点增设雨水口13项工程;雨污混接摘除工程5项;利用现有绿地调蓄1项。管渠清淤工程。市区联动,实施“清掏行动”。
(四)排涝三年行动方案效果预评估
经过三年努力,通过排涝一、二期工程的实施,基本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的关键短板,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重点区域排水河道、区域排水(雨水)干线和泵站排水能力达到国家3年一遇标准;主城区91%积水面积,约13.6万平方米(2019年积水点总面积15万平方米)予以消除;主城区84%积水点(2019年积水点共95处)得到解决,其余15处积水点通过清掏及增加雨水口、疏通管线,结合污水系统改造等措施将得到明显改善。
(五)城市防汛工作
1.组织机构。沈阳市人民政府设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市水务局作为成员单位负责全市城市排水防涝应急处置监督指导工作。市水务排水集团、各区、县(市)人民政府排水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指挥本行政区域的排水防涝的应急工作;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防汛应急预案,健全抢险组织机构,建立管理制度,成立抢险队伍,配备必要的防汛物资和足够的交通、通讯工具,并定期组织防汛检查和演练。
2.汛前工作完成情况。一是市水务局完成《2019城市防汛应急抢险工作预案》,包括防汛预警,城市防汛保障制度、城市防汛日常精细化管理、考核机制、排水设施运行技术标准等项内容,通过细化过程管理等手段,构建了权责明晰、执行规范的全年性安全有序的城市防汛精细化管控工作机制。二是各单位完成了城市防汛组织机构人员调整、应急队伍建设、城市防汛物资储备、抢险机械设备检修等项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城市排涝基础设施防汛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落实整改到位。围绕各城防单位年度防汛工作预案,4月初开展城市防汛调研检查工作、重点检查市区主要泵站闸门运行等各类隐患问题,各成员单位结合本行业工作正在积极整改落实。同时,组织各市、区排水单位对全市易积水点位采取“过筛子”方式进行系统排查,能够解决的问题,立行整改到位,因系统问题暂不能解决的易积水点位通过工程改造逐步解决到位,并列入汛期重点防控对象。四是完善城市防汛指挥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汛指挥平台系统建设。通过与市应急办、市公安局、市建委、市气象局等多部门资源共享,有效实现了全市街路防控点位实时监控,逐步形成了集积水点、排水泵站、闸门等点位监测、风险预警、灾害评估功能于一体的科学管控系统,为城市防汛决策、排涝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3.汛期工作。强化汛期城防系统指挥调度工作,确保城市安全度汛。按照《2019年沈阳市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及《沈阳市防汛指挥工作规则》要求。紧紧围绕城市防汛“精细化”管理工作目标,强化汛前、汛中、汛后管控体系建设,一是强化汛24小时值班值宿制度、确保政令通畅,根据气象信息,及时正确研判雨情,及时发布城市防汛预警令,预警发出后,未雨绸缪、提前部署,人员、抢险设备易积水点位值守到位,采取适时启闭运河闸门控制系统,加大泵站抽升力度等方式降低运河、排水管渠水位,全面做好应对强降雨准备工作,确保强降雨发生时,内涝积水迅速排除。二是在新闻媒体滚动播放即时防汛和路况信息,提示市民注意自身安全。三是强降雨发生后,突出防御重点,强化联动指挥机制,通过交警、水务等多部门实施联动机制、采取封闭交通,跨地区抢险等办法,提高抢险工作效率,有效处理各类险情,保证城市正常运转,无重大灾情和人员伤亡,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六)强化排水设施设施维护工作
为确保城市排水设施安全运行,为我市今年汛期排涝工作奠定基础,市水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城市防汛工作总体部署,于3月3日召开2019年沈阳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我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市、区两级排水设施维护单位,克服气候、交通等不利因素影响,于3月5日全面启动排水设施春季维护工作,工作中结合排水专项清扫项目,采取市、区联动工作模式,本着“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兼顾一般”的工作原则,重点加强对易堵塞地区的排水管渠和各类倒虹井、检查井、雨水连通管的清掏和疏通工作,通过设施系统维护,有效解决市民关注的排水设施管渠阻塞等突出的热点问题。同时强化市、区排水泵站、闸门等基础排水基础设施维修工作,确保设施全年安全运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脚踏实地的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各项工作措施,有效解决市民关注的城市排涝问题,达到改善水环境、美化沈城、增强营商环境、增加市民幸福指数的总体工作目标,为实现城区生态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感谢您对水务工作的重视和关心。